思政铸魂领航向,“智乐” 协同谱华章

----北京市海淀区教科院培英未来实验小学 “教联体” 育人成果惊艳亮相

2025 年 4 月 23 日,北京市海淀区教科院培英未来实验小学承办的 “提升思政引领力,推进校家社协同育人” 成果研讨会圆满落幕。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原副院长文喆、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研究中心主任谢春风、海淀区委教工委委员、教委副主任赵霞、北京教育学院教授、原院长李方、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研究中心主任谢春风、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党委书记、校长、教育集团总校校长沈杰、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国学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吴安春、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副所长洪明、《中国德育》杂志编委会秘书长金东贤、海淀区教科院副院长、集团执行校长燕海霞、万寿路街道办事处副主任耿玥,还有来自海淀教科院的各部门领导、海淀教委各科室代表、万寿路学区代表、集团校校长代表、共建单位领导、专家学者、一线教师、家长及社区代表、新闻媒体记者100多人出席参加了此次聚焦校家社协同育人 “教联体” 实践的深度研讨盛会,共同见证学校在协同育人领域的创新成果,为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海淀区教科院培英未来实验小学的“智乐”教育理念,是其协同育人模式的基石。自2011 年党总支书记祝莉娟引领学校发展以来,“智慧工作,快乐生活” 的理念深入人心。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研究中心主任谢春风多次深入学校调研,他指出,祝莉娟书记和海淀区教科院培英未来实验小学的老师们彰显了新时代教育家精神。祝莉娟书记凭借着高瞻远瞩的政治格局、勇于担当的精神、扎实的专业素养和出色的问题解决能力,带领学校针对儿童成长难题开展实践研究,探索出基于 “智乐” 理念的立德树人系统化落实机制。

“智乐” 教育理念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和理论基础。海淀区教科院培英未来实验小学始建于 1954 年,前身是军队单位联合组建的友谊小学,其浓厚的部队色彩赋予学校革命传统和坚韧精神。祝莉娟书记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带领教师梳理办学理念,确定 “智慧工作,快乐生活” 为学校发展的核心指引。这一理念融合了智慧与情感,揭示了教育中理性与感性的辩证关系,旨在让师生和家长在工作、学习与生活中收获智慧与快乐,实现最大化发展。

在课程创新方面,学校打造了一系列特色课程。家庭教育指导课程、智乐家本课程精准对接学生成长需求。其中,“健康启航”“科学好书伴我成长” 等家本课程,增进亲子互动,为家庭教育提供科学指导。谢春风强调,智乐家本课程是学校的重大实践创新。祝莉娟书记以办学理念为出发点,开发出《智慧学习》和《快乐成长》两本家本课程,采用 “一主题多项目” 形式,引导家长参与教育,打通教师、家长、学生三方平台,助力学生智慧快乐成长。此外,学校联合北京教科院开展教师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师暨家长导师制培训,提升了教师专业能力。

资源整合是学校协同育人的重要举措。学校成立 “家长科艺讲师团”,邀请专家型家长参与课程开发,开设多元主题课程;联动社区、博物馆等社会资源,打造 “非遗工坊”“博物馆研学” 等实践平台。这些举措拓展了学生视野,丰富了学习体验,真正实现了学校、家庭、社会资源的有机融合。

学校在空间拓展上也成果显著。与今日家园社区共建北京市首个家校社协同育人实践基地,引入智能跳绳系统、朗读亭、创新智能空间 AI 口语教练等科技设备,推动教育场景数字化升级,实现精准化、个性化育人。特色课程成果展通过花样跳绳结合 AI 体验、亲子互动家庭课程、传承非遗文化的社区课程等,巧妙渗透思政元素,培育学生的价值观与责任感。

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吴安春在研讨会上指出,海淀区教科院培英未来实验小学在家校社共育实践中有坚实的政策依据,其 “智乐教育” 理念贯穿学校文化价值体系和实践体系,符合孩子身心成长规律。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原副院长文喆强调学校开放办学的价值,肯定学校在学生管理、家庭教育介入等方面的创新举措。众多专家如北京教育学院原院长李方、《中国德育》杂志编委会秘书长金东贤等,均对学校的协同育人实践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其为全国学校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展望未来,海淀区教科院培英未来实验小学将持续深化 “教联体” 建设。祝莉娟书记表示,学校将推动区域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构建长效协同机制。

海淀区教科院培英未来实验小学以 “智乐” 为核,以 “教联体” 为翼,在协同育人道路上不断探索创新。正如谢春风所说,学校在新时代教育征程中,定能绽放更加璀璨的育人之光,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重要力量,培育出更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高媛)



Copyright © 2002-2018 北京信息港 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