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觉醒对话——吕宇斐:仰望星空,与先民一起叩问生命之本源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宇宙起源何处?
生命起源何处?
哪里是生命的故乡?
哪些又是人类共同的童年?
 
  由中国生命关怀协会心灵呵护工作委员会;北京十方缘公益基金会;国际社会创新网络、元空间等组织机构联合主办的“生命觉醒对话”第一季“生与死的艺术沙龙”在成功举办两期之后,1月24日下午,带着问题,带着期待,众多听友在直播平台等来了沙龙活动第三期。此次主题“绝地天通”,特邀嘉宾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博士,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科学艺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理论部主任,吕宇斐先生。主持人为本次系列沙龙策划人,姚越女士。对话嘉宾,全息生命-生态-文化系统集成创导者,刘丰先生。
  吕先生从远古先民对于宇宙的探索与对于生命的叩问开始,用考古天文学的视角娓娓道来,向我们展示了远古先民是如何看待宇宙的起源、看待生命的起源与归宿。
  吕宇斐先生先是通过几张照片,成功引起了听友们对我们的先人们如何思考生命的来源归处的好奇。
(辽宁查海新石器时代遗址的“石堆塑龙”)
 
  照片展示的是新石器时代辽宁查海遗址的玄武岩石堆,宛若龙形,长20米,平均宽度两米,东北至西南走向,西南角有墓葬。经考古天文学的研究,其实这是先人们用石头堆砌出的8200年前春分子夜的银河图象。从中能够清晰的看到,先民们不仅绘制了星辰,也绘制了银河系悬臂、银河系边缘,还留出了银河中心的位置。重要的是,在石堆的西南角的墓葬——人的肉体归去之所,位于银河中心的位置。
(辽宁查海新石器时代遗址的“石堆塑龙”的电子测绘)
(银河图像)  
  查海先民对于宇宙的思考对于生命的叩问,虽早在8000多年前,却契合了现代天文对于宇宙的认知:现在我们已知的银河系有几千亿颗恒星,银河系的中心是一个超级黑洞。如果把银河视为生命体,将恒星视为生命组成部分,那黑洞就是子宫。恒星衰亡时会逐渐接近母体,塌陷、并彻底分解成最基本的物质—宇宙尘埃,尘埃再经过无数年的孕育,诞生出新的恒星。银河系的中心存在的这个超级黑洞,既是银河系所有恒星、行星、天体的诞生之处,也是他们的归宿。
(模拟银河系俯视图:银河系中心超级黑洞、银河系旋臂、银河系边缘)
 
  显然,在查海先民的宇宙信仰体系里,生命诞生之处,也是生命归去之处,就是生命本源,就是银河系中心——那个超级黑洞,与现在所认为的恒星诞生消亡之处都是黑洞的理论高度契合。这就是东亚远古先民的生命观。正如《道德经·第六章》云:“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观众们跟随着想象,8200年前的一个春分的夜晚,查海先民们在石堆旁点着篝火。天上有星河灿烂,地上有用玄武岩堆砌模拟出天上的银河。由东北至西南,地上天上的两条银河以地平线为轴,对称呼应。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象天法地。天人合一。
 
  吕宇斐先生表示,新石器时代遗迹和遗存中孕育了“天人合一”宇宙观、信仰、价值体系,催生了“象天法地”认知方式、审美观念、行为模式,促成了“绝地天通”社会、国家与文明类型的东亚远古天文体系。从“考古天文学”视角去解读“绝地天通”,可以发现中西方文明的天文与人文的差异、宇宙观的差异。“绝地天通”,是指远古东亚国家统治阶层垄断天文,断绝所有个体沟通天地,统一天文观测和天文预测。这也是走向中央集权的思想基础。而正是天文的大一统,促成了农耕秩序大一统的标准——东亚农时观的形成,促成了史前农业迅速发展。
 
  远古东亚于12000年左右驯化了水稻、小米,在长江-黄河沿岸种植;而西亚以种植小麦为主。单产大的水稻却对精耕细作的农田有高的要求,形成了远古东亚独特的,以精确时间管理创造出来的农时观,既基于“赤道-北天极坐标体系”形成的历法。从而形成两种不同天文体系:中国古代天文和东亚远古天文是“赤道-北天极坐标体系”,西方是“黄道坐标体系”。近而形成了东亚以北斗、北天极、银河等为核心的宇宙观。
 
  四川三星堆的青铜神树,也是银河为核心的宇宙树,寄托着远古先人对生与死的理解,述说着他们的生死观、宇宙观。吕宇斐先生认为中美洲玛雅文明的“宇宙树(cosmos tree)”,就是继承了8000年前的东亚宇宙模型:横枝代表黄道,是太阳的运行轨道;纵轴代表银河;树顶是鸟,代表北斗之神重归于树;眼睛是太阳,代表黄道坐标体系;树干是银河,树根处是冥界。
(三星堆青铜神树)
(玛雅文明的宇宙树)  
  “宇宙树”正是玛雅人宇宙价值体系的缩影,玛雅遗址中有一座十字架神庙,“十字形”就是“宇宙树”的代表,银道与黄道的交叉,来源于玛雅人观天的实践,来源于抽象思维,体现的是远古先民探索宇宙叩问本源的历程。
 
  一个半小时的时光转瞬即逝,吕宇斐先生由浅入深,穿越古今,带我们把对生死的理解放大在更宏伟的时空维度,带领我们穿越到最纯真的人类童年时代,去探索远古时代的天文与人文,追溯中华先民们对生命的起源,本体,归宿的思考。“疑今者,察之古;不知来者,视之往。万事之生也,异趣而同归,古今一也。”
(视觉记录:Kelly)
 
  吕宇斐先生分享之后,是刘丰先生与吕宇斐先生对话环节,两位嘉宾就“寻求着人类智慧和文明的起源”、“对归宿的认知”等相关话题进行交流与碰撞。刘丰先生道:“查海先民不借助仪器,以上古的直觉,对时空整体性的理解,更完备,更接近本质。如果银河系的超级黑洞是零维,生命的去向,则是回归高维”。
 
  两位嘉宾对话以及回答网友提问后,是沙龙的固定环节:主持人姚越女士提出直接有关生死的问题。谈到“如果余生还有一日、一个月、一年,将计划如何度过?” 的问题时,吕宇斐先生回答:“还会到全球各地去仰望星空,重新解读远古先民对星空的理解,去体验和理解他们构建的宇宙模型、宇宙观信仰体系与价值体系。叩问本源、本体与归宿,是我之所以存在的意义与价值,这是无论余生多长时间都要做的事情。”
 
  姚越女士表示非常希望能有机会与吕先生结伴同行,去到不同的地方仰望星空,体验不同的对宇宙星空的理解,追溯信仰和价值体系的来源。也邀请有缘的朋友一起同行。
 
  仰望星空之后,还要立足当下。姚越女士在活动的最后,引出了“生与死的艺术”沙龙第四期活动主题——由文运先生主讲的“好生好死”,并且邀请网友提前思考:你是否也在追问,生命的本质究竟是什么?人生不过百年,东奔西走,所谓何事?走完匆匆一生,我们会去向何方?立足当下,面对生死问题,我们又该如何抉择?
  文运先生,第十二届全国青联委员,《中国青年报》专栏作者,共学心社区创办人。曾工作于国家发改委、国务院办公厅核心岗位,亲历国家治理十余年。2011年起,主动调任国家宗教局正司级副司长、国务院参事室正司级副司长、中央文史馆书画院执行院长,广泛参学宗教大德、参事馆员,深入探索中国文化的精神价值与当代实践。2016年起,主动辞去厅司级领导职务,创办成长和信任社群——共学心社区,开展信任互助和信任共享,促进信任社交和信任合作。共学心社区由修身成长营(《大学》学习班、践行班)、信任朋友圈(修身组)组成。
 
 
 


Copyright © 2002-2018 北京信息港 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